搜索
搜索

04
04

04

3
3

3

2
2

2

您的位置:
首页
/
/
/
武汉大学陈锐志教授:一位学者40年的“定位”故事

武汉大学陈锐志教授:一位学者40年的“定位”故事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网
  •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1-05-1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芬兰当地时间4月23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收到喜讯,他当选了芬兰科学与人文院(Finnish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院士,是目前该院唯一的华人院士。

凌云志,尽翱翔。从1981年考入武大测绘学院,而后的40年,尽管地理位置的“定位”不断发生改变,但学术主题和内心情感的“定位”始终未曾改变。近日,这位从事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学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科研和育人“定位”故事。












洄游:从北京到芬兰,从美国回武大










1985年春天,一位学者全A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重返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讲台;同一年,该学院一位大四的毕业生,带着学者的博士毕业论文油印本去了国家测绘局报到。

那一年,从德国学成归国的学者是李德仁院士,意气风发的毕业生是陈锐志。而今,他们都是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

潜心积累,学成报国;循着初心,科技强国。两位学者的轨迹里,蕴含着同样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陈锐志40年的求学和工作轨迹,是一个典型的“洄游”样本:武大—国家测绘局(北京)—芬兰—美国—武大。

在国家测绘局工作了一年后,1987年,陈锐志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行囊里,仍然装着李德仁院士的博士毕业论文油印版,冥冥之中像带着一份来自母校的信物。

博士毕业后,陈锐志在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员,去芬兰诺基亚公司当了四年工程经理,在此期间拿到了计算机硕士学位。

随后,陈锐志回到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担任导航定位研究室主任,成为该研究室的终身教授(一个研究室只能有1位教授,因此审核程序很严格),是芬兰聘任的第一位华人教授,还得到了芬兰总统的特许(这个职位需要芬兰语达到母语水平,若不满足这个条件,需要总统特许)。

在芬兰工作了26年以后,陈锐志觉得自己的人生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于是,他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觉得手机室内定位导航方面的研究不够多,发力不够。于是,他带着这些思考回到母校武大,因为这里有国际上排名顶尖的测绘遥感学科。

“芬兰与武测、国家测绘局的学术合作关系良好,上世纪80年代,我在国内求学和工作时受益于此。后来,我在芬兰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期间,也全力促进中芬测绘科技合作,积极地充当中芬在测绘领域合作的‘催化剂’。”2016年,陈锐志回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开拓中芬学术合作新路径。

















科研: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天上










陈锐志是导航定位领域国际著名学者,致力于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开发,推动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从室外拓展到室内,从地面提升到低轨空间。

陈锐志与这一研究领域的结缘,至少要回溯到20多年前。

2001年,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成立导航定位研究室,陈锐志通过严格的考核,获聘研究室主任。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研究室发展方向。结合曾经在诺基亚手机部的工作经历,以及对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的关注,陈锐志选择了“室内定位技术”这一冷门方向。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当你到达芬兰馆,会看到提醒游客打开手机蓝牙的提示。随后,当你走进展馆内的展点驻足观看时,手机会收到相应的资讯网页链接。

现在听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放在十多年前的背景下,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是当时芬兰馆的一大特色。该项目更是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示范项目,登上了美国导航领域期刊《GPS world》的封面报道。

上海世博会芬兰馆是陈锐志的第一个室内定位项目,“第一次在手机上做了三维导航”。事实上,由于当时的手机计算能力较差,要在手机上做导航和定位面临着如今难以想象的困难。

2016年,陈锐志担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7月,由他主持的“高可用高精度室内智能混合定位与室内GIS技术”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立项。

谈到目前的研究工作,陈锐志用一句话概况: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天上。

2020年,北斗完成全面组网,北斗系统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35年前,(北斗)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为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目前,北斗无法做到室内定位,也无法离开地面CORS网络提供高精度服务。陈锐志解释:“从室外到室内”是指,把北斗的服务能力从室外拓展到室内,形成“室内外无缝”的闭环;“从地面到天上”是指,通过“珞珈一号”试验卫星,探索将地面上的CORS基站搬到天上的可能性。

由于北斗信号无法穿透室内空间、室内定位精度低,陈锐志团队突破了基于音频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技术。与目前广泛采用的蓝牙定位技术相比,其信号作用距离从5-10米扩大到50米,测距精度从2-5米提升到0.12米(实验室测试环境),是目前世界上可支持所有大众手机精度最高的定位技术。

据介绍,该技术有望解决智能手机室内定位精度低、信号覆盖范围小、成本高且室内定位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痛点。目前,陈锐志团队正在致力于室内定位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争取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音频加北斗的室内外无缝定位芯片,并将其产业化。

“我希望,我们团队的研究面向经济服务主战场,能够切实提高民生福祉,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陈锐志透露,目前“音频定位技术”产业化有序推进中。

此外,陈锐志的另一项研究工作,即“珞珈一号”星基增强技术。目前室外有许多CORS基站,通过接受北斗信号,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在没有CORS基站覆盖的地方(如境外和远海),则无法提供高精度实时定位。陈锐志团队提出设想:如果把地上的CORS基站搬到天上,用天上动态的卫星基站取代地面静态的CORS基站,也许可以实现更泛在的定位服务。

不过,陈锐志也表示,目前该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的阶段,“如果把CORS站搬到天上,在算法、信号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和地面不太一样。”

陈锐志在采访中表示,虽然难度较大,团队仍然全力以赴,希望在未来空间信息领域多做些从0到1的突破。

















育人:力推人才强校,科研反哺教学










一直以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分注重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形成了“五代传承、四世同堂”,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在学界和业界传为佳话。

陈锐志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后,延续这一优秀传承,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不遗余力,以实际行动响应学校人才强校战略。

他在在芬兰和美国工作期间,培养了一批华人优秀青年科学家,2016-2020期间,他们“组团”回到武汉大学,陈锐志因此被誉为“青年人才孵化器”。

与此同时,陈锐志高度重视实验室外籍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作为全球领先的学科,要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外籍教师队伍,构建顶尖的国际学术交流生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站在更高视野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是根本。陈锐志在采访中谈到,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单位,没有本科生,怎样助推学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为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探索:创新本科人才模式,以科研优势反哺本科人才培养。

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框架下设立“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资助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层次的合作研究。

截至目前,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98项,其中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5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43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20项。

在研究生培养中,陈锐志强调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其中的抓手包括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比赛和设立原始创新奖。从2017年至今,这一模式不断完善。

2017年,陈锐志将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最大的世界级赛事——PerfLoc,设计成了一门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学分课,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导师团队带领学生边学边参赛;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借助跨学科思维解决通用型问题。经过近一年的鏖战,陈锐志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得全球冠军。

今年,谷歌也在全球公开了“Smart phone Decimeter Challenge”(智能手机分米级定位挑战赛)。该赛事是室外GNSS定位比赛,不是陈锐志团队的主战场,他认为得奖概率不太高,但仍然鼓励学生们参赛。

“这个比赛的难度很大,是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能力的提升比得奖更重要。”陈锐志说。

“延续这一培养模式,我们以国际顶尖比赛为抓手,组织不同的学生团队参赛,在备赛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陈锐志介绍。

与此同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设立了原始创新奖,评审标准是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程度、不唯论文。5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一个名额,各奖励5万元,以鼓励学生的原始创新。

“这个奖学金的评定不是看论文,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研究思路,是否符合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要求。”陈锐志说。

陈锐志表示,参加国际赛事、设立原始创新奖、邀请企业CEO主讲“工程案例”课等举措,核心都在于营造原始创新的氛围。

“希望通过一流的环境培养一流的学生,最终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打造完整的原始创新生态链。”在采访的最后,陈锐志强调。

武汉大学陈锐志教授:一位学者40年的“定位”故事

【概要描述】芬兰当地时间4月23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收到喜讯,他当选了芬兰科学与人文院(Finnish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院士,是目前该院唯一的华人院士。

凌云志,尽翱翔。从1981年考入武大测绘学院,而后的40年,尽管地理位置的“定位”不断发生改变,但学术主题和内心情感的“定位”始终未曾改变。近日,这位从事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学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科研和育人“定位”故事。












洄游:从北京到芬兰,从美国回武大










1985年春天,一位学者全A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重返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讲台;同一年,该学院一位大四的毕业生,带着学者的博士毕业论文油印本去了国家测绘局报到。

那一年,从德国学成归国的学者是李德仁院士,意气风发的毕业生是陈锐志。而今,他们都是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

潜心积累,学成报国;循着初心,科技强国。两位学者的轨迹里,蕴含着同样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陈锐志40年的求学和工作轨迹,是一个典型的“洄游”样本:武大—国家测绘局(北京)—芬兰—美国—武大。

在国家测绘局工作了一年后,1987年,陈锐志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行囊里,仍然装着李德仁院士的博士毕业论文油印版,冥冥之中像带着一份来自母校的信物。

博士毕业后,陈锐志在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员,去芬兰诺基亚公司当了四年工程经理,在此期间拿到了计算机硕士学位。

随后,陈锐志回到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担任导航定位研究室主任,成为该研究室的终身教授(一个研究室只能有1位教授,因此审核程序很严格),是芬兰聘任的第一位华人教授,还得到了芬兰总统的特许(这个职位需要芬兰语达到母语水平,若不满足这个条件,需要总统特许)。

在芬兰工作了26年以后,陈锐志觉得自己的人生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于是,他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觉得手机室内定位导航方面的研究不够多,发力不够。于是,他带着这些思考回到母校武大,因为这里有国际上排名顶尖的测绘遥感学科。

“芬兰与武测、国家测绘局的学术合作关系良好,上世纪80年代,我在国内求学和工作时受益于此。后来,我在芬兰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期间,也全力促进中芬测绘科技合作,积极地充当中芬在测绘领域合作的‘催化剂’。”2016年,陈锐志回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开拓中芬学术合作新路径。

















科研: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天上










陈锐志是导航定位领域国际著名学者,致力于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开发,推动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从室外拓展到室内,从地面提升到低轨空间。

陈锐志与这一研究领域的结缘,至少要回溯到20多年前。

2001年,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成立导航定位研究室,陈锐志通过严格的考核,获聘研究室主任。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研究室发展方向。结合曾经在诺基亚手机部的工作经历,以及对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的关注,陈锐志选择了“室内定位技术”这一冷门方向。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当你到达芬兰馆,会看到提醒游客打开手机蓝牙的提示。随后,当你走进展馆内的展点驻足观看时,手机会收到相应的资讯网页链接。

现在听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放在十多年前的背景下,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是当时芬兰馆的一大特色。该项目更是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示范项目,登上了美国导航领域期刊《GPS world》的封面报道。

上海世博会芬兰馆是陈锐志的第一个室内定位项目,“第一次在手机上做了三维导航”。事实上,由于当时的手机计算能力较差,要在手机上做导航和定位面临着如今难以想象的困难。

2016年,陈锐志担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7月,由他主持的“高可用高精度室内智能混合定位与室内GIS技术”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立项。

谈到目前的研究工作,陈锐志用一句话概况: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天上。

2020年,北斗完成全面组网,北斗系统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35年前,(北斗)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为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目前,北斗无法做到室内定位,也无法离开地面CORS网络提供高精度服务。陈锐志解释:“从室外到室内”是指,把北斗的服务能力从室外拓展到室内,形成“室内外无缝”的闭环;“从地面到天上”是指,通过“珞珈一号”试验卫星,探索将地面上的CORS基站搬到天上的可能性。

由于北斗信号无法穿透室内空间、室内定位精度低,陈锐志团队突破了基于音频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技术。与目前广泛采用的蓝牙定位技术相比,其信号作用距离从5-10米扩大到50米,测距精度从2-5米提升到0.12米(实验室测试环境),是目前世界上可支持所有大众手机精度最高的定位技术。

据介绍,该技术有望解决智能手机室内定位精度低、信号覆盖范围小、成本高且室内定位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痛点。目前,陈锐志团队正在致力于室内定位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争取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音频加北斗的室内外无缝定位芯片,并将其产业化。

“我希望,我们团队的研究面向经济服务主战场,能够切实提高民生福祉,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陈锐志透露,目前“音频定位技术”产业化有序推进中。

此外,陈锐志的另一项研究工作,即“珞珈一号”星基增强技术。目前室外有许多CORS基站,通过接受北斗信号,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在没有CORS基站覆盖的地方(如境外和远海),则无法提供高精度实时定位。陈锐志团队提出设想:如果把地上的CORS基站搬到天上,用天上动态的卫星基站取代地面静态的CORS基站,也许可以实现更泛在的定位服务。

不过,陈锐志也表示,目前该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的阶段,“如果把CORS站搬到天上,在算法、信号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和地面不太一样。”

陈锐志在采访中表示,虽然难度较大,团队仍然全力以赴,希望在未来空间信息领域多做些从0到1的突破。

















育人:力推人才强校,科研反哺教学










一直以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分注重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形成了“五代传承、四世同堂”,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在学界和业界传为佳话。

陈锐志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后,延续这一优秀传承,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不遗余力,以实际行动响应学校人才强校战略。

他在在芬兰和美国工作期间,培养了一批华人优秀青年科学家,2016-2020期间,他们“组团”回到武汉大学,陈锐志因此被誉为“青年人才孵化器”。

与此同时,陈锐志高度重视实验室外籍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作为全球领先的学科,要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外籍教师队伍,构建顶尖的国际学术交流生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站在更高视野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是根本。陈锐志在采访中谈到,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单位,没有本科生,怎样助推学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为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探索:创新本科人才模式,以科研优势反哺本科人才培养。

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框架下设立“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资助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层次的合作研究。

截至目前,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98项,其中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5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43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20项。

在研究生培养中,陈锐志强调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其中的抓手包括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比赛和设立原始创新奖。从2017年至今,这一模式不断完善。

2017年,陈锐志将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最大的世界级赛事——PerfLoc,设计成了一门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学分课,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导师团队带领学生边学边参赛;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借助跨学科思维解决通用型问题。经过近一年的鏖战,陈锐志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得全球冠军。

今年,谷歌也在全球公开了“Smart phone Decimeter Challenge”(智能手机分米级定位挑战赛)。该赛事是室外GNSS定位比赛,不是陈锐志团队的主战场,他认为得奖概率不太高,但仍然鼓励学生们参赛。

“这个比赛的难度很大,是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能力的提升比得奖更重要。”陈锐志说。

“延续这一培养模式,我们以国际顶尖比赛为抓手,组织不同的学生团队参赛,在备赛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陈锐志介绍。

与此同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设立了原始创新奖,评审标准是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程度、不唯论文。5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一个名额,各奖励5万元,以鼓励学生的原始创新。

“这个奖学金的评定不是看论文,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研究思路,是否符合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要求。”陈锐志说。

陈锐志表示,参加国际赛事、设立原始创新奖、邀请企业CEO主讲“工程案例”课等举措,核心都在于营造原始创新的氛围。

“希望通过一流的环境培养一流的学生,最终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打造完整的原始创新生态链。”在采访的最后,陈锐志强调。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网
  •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1-05-12
  • 访问量:0
详情
芬兰当地时间4月23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收到喜讯,他当选了芬兰科学与人文院(Finnish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院士,是目前该院唯一的华人院士
凌云志,尽翱翔。从1981年考入武大测绘学院,而后的40年,尽管地理位置的“定位”不断发生改变,但学术主题和内心情感的“定位”始终未曾改变。近日,这位从事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学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科研和育人“定位”故事。

洄游:从北京到芬兰,从美国回武大

1985年春天,一位学者全A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重返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讲台;同一年,该学院一位大四的毕业生,带着学者的博士毕业论文油印本去了国家测绘局报到。
那一年,从德国学成归国的学者是李德仁院士,意气风发的毕业生是陈锐志。而今,他们都是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
潜心积累,学成报国;循着初心,科技强国。两位学者的轨迹里,蕴含着同样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陈锐志40年的求学和工作轨迹,是一个典型的“洄游”样本:武大—国家测绘局(北京)—芬兰—美国—武大。
在国家测绘局工作了一年后,1987年,陈锐志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行囊里,仍然装着李德仁院士的博士毕业论文油印版,冥冥之中像带着一份来自母校的信物。
博士毕业后,陈锐志在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员,去芬兰诺基亚公司当了四年工程经理,在此期间拿到了计算机硕士学位。
随后,陈锐志回到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担任导航定位研究室主任,成为该研究室的终身教授(一个研究室只能有1位教授,因此审核程序很严格),是芬兰聘任的第一位华人教授,还得到了芬兰总统的特许(这个职位需要芬兰语达到母语水平,若不满足这个条件,需要总统特许)
在芬兰工作了26年以后,陈锐志觉得自己的人生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于是,他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觉得手机室内定位导航方面的研究不够多,发力不够。于是,他带着这些思考回到母校武大,因为这里有国际上排名顶尖的测绘遥感学科。
“芬兰与武测、国家测绘局的学术合作关系良好,上世纪80年代,我在国内求学和工作时受益于此。后来,我在芬兰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期间,也全力促进中芬测绘科技合作,积极地充当中芬在测绘领域合作的‘催化剂’。”2016年,陈锐志回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开拓中芬学术合作新路径。
 

科研: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天上

陈锐志是导航定位领域国际著名学者,致力于智能手机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和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的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开发,推动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从室外拓展到室内,从地面提升到低轨空间。
陈锐志与这一研究领域的结缘,至少要回溯到20多年前。
2001年,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成立导航定位研究室,陈锐志通过严格的考核,获聘研究室主任。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研究室发展方向。结合曾经在诺基亚手机部的工作经历,以及对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的关注,陈锐志选择了“室内定位技术”这一冷门方向。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当你到达芬兰馆,会看到提醒游客打开手机蓝牙的提示。随后,当你走进展馆内的展点驻足观看时,手机会收到相应的资讯网页链接。
现在听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放在十多年前的背景下,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是当时芬兰馆的一大特色。该项目更是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示范项目,登上了美国导航领域期刊《GPS world》的封面报道。
上海世博会芬兰馆是陈锐志的第一个室内定位项目,“第一次在手机上做了三维导航”。事实上,由于当时的手机计算能力较差,要在手机上做导航和定位面临着如今难以想象的困难。
2016年,陈锐志担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7月,由他主持的“高可用高精度室内智能混合定位与室内GIS技术”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立项。
谈到目前的研究工作,陈锐志用一句话概况:从室外到室内,从地面到天上。
2020年,北斗完成全面组网,北斗系统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35年前,(北斗)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为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目前,北斗无法做到室内定位,也无法离开地面CORS网络提供高精度服务。陈锐志解释:“从室外到室内”是指,把北斗的服务能力从室外拓展到室内,形成“室内外无缝”的闭环;“从地面到天上”是指,通过“珞珈一号”试验卫星,探索将地面上的CORS基站搬到天上的可能性。
由于北斗信号无法穿透室内空间、室内定位精度低,陈锐志团队突破了基于音频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技术。与目前广泛采用的蓝牙定位技术相比,其信号作用距离从5-10米扩大到50米,测距精度从2-5米提升到0.12米(实验室测试环境),是目前世界上可支持所有大众手机精度最高的定位技术。
据介绍,该技术有望解决智能手机室内定位精度低、信号覆盖范围小、成本高且室内定位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痛点。目前,陈锐志团队正在致力于室内定位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争取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音频加北斗的室内外无缝定位芯片,并将其产业化。
“我希望,我们团队的研究面向经济服务主战场,能够切实提高民生福祉,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陈锐志透露,目前“音频定位技术”产业化有序推进中。
此外,陈锐志的另一项研究工作,即“珞珈一号”星基增强技术。目前室外有许多CORS基站,通过接受北斗信号,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在没有CORS基站覆盖的地方(如境外和远海),则无法提供高精度实时定位。陈锐志团队提出设想:如果把地上的CORS基站搬到天上,用天上动态的卫星基站取代地面静态的CORS基站,也许可以实现更泛在的定位服务。
不过,陈锐志也表示,目前该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的阶段,“如果把CORS站搬到天上,在算法、信号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和地面不太一样。”
陈锐志在采访中表示,虽然难度较大,团队仍然全力以赴,希望在未来空间信息领域多做些从0到1的突破。
 

育人:力推人才强校,科研反哺教学

一直以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分注重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形成了“五代传承、四世同堂”,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在学界和业界传为佳话。
陈锐志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后,延续这一优秀传承,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不遗余力,以实际行动响应学校人才强校战略。
他在在芬兰和美国工作期间,培养了一批华人优秀青年科学家,2016-2020期间,他们“组团”回到武汉大学,陈锐志因此被誉为“青年人才孵化器”。
与此同时,陈锐志高度重视实验室外籍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作为全球领先的学科,要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外籍教师队伍,构建顶尖的国际学术交流生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站在更高视野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是根本。陈锐志在采访中谈到,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单位,没有本科生,怎样助推学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为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探索:创新本科人才模式,以科研优势反哺本科人才培养。
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框架下设立“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资助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层次的合作研究。
截至目前,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双一流”创新训练专项98项,其中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5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43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20项。
在研究生培养中,陈锐志强调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其中的抓手包括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比赛和设立原始创新奖。从2017年至今,这一模式不断完善。
2017年,陈锐志将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最大的世界级赛事——PerfLoc,设计成了一门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学分课,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导师团队带领学生边学边参赛;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借助跨学科思维解决通用型问题。经过近一年的鏖战,陈锐志带领的学生团队获得全球冠军。
今年,谷歌也在全球公开了“Smart phone Decimeter Challenge”(智能手机分米级定位挑战赛)。该赛事是室外GNSS定位比赛,不是陈锐志团队的主战场,他认为得奖概率不太高,但仍然鼓励学生们参赛。
“这个比赛的难度很大,是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能力的提升比得奖更重要。”陈锐志说。
“延续这一培养模式,我们以国际顶尖比赛为抓手,组织不同的学生团队参赛,在备赛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陈锐志介绍。
与此同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设立了原始创新奖,评审标准是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程度、不唯论文。5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一个名额,各奖励5万元,以鼓励学生的原始创新。
“这个奖学金的评定不是看论文,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研究思路,是否符合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要求。”陈锐志说。
陈锐志表示,参加国际赛事、设立原始创新奖、邀请企业CEO主讲“工程案例”课等举措,核心都在于营造原始创新的氛围。
希望通过一流的环境培养一流的学生,最终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打造完整的原始创新生态链。”在采访的最后,陈锐志强调。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经企业自愿申报、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推荐、合规性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我公司获评“山东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对我单位过去几年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研发投入的积极肯定。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我单位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的理念,加大科研投入,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4月15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在山东日照市举办2024年全省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检验人员培训班。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一级主任科员任艇、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杨艳萍出席开班仪式,来自济南市(含中央驻济、省直单位)、枣庄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络处)、测绘资质单位、会员单位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检验工作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620余人参加了第一期培训班。 开班式上,任艇代表省厅国土测绘处讲话时强调,一是质检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质量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生命线,质检人员是保障质量的重要力量。在2023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王广华部长向全体测绘工作者提出了“四个为”工作要求。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转型升级,服务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完善时空信息新型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价值,补齐基础数据管理制度政策供给短板,加强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这些都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实现这些目标永远绕不开质量这条生命线。 二是质检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各单位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各级质量监管力度显著加强。但是,产品、成果和服务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上不重视、制度上不落实、能力上有欠缺。特别是近几年测绘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成果形式越来越丰富,比如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等新成果质检标准,都对质检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走好质检之路,需要抓思想、抓落实、抓培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重视了,行动上才会有落实。大家要认真学习关于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争当法律的维护者、质量的坚守者、数据的保护者。要从生产组织上找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抓质量,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同时,还要抓好培训。一方面抓好质检人员的培训,及时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另一方面要抓好生产人员培训。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时刻紧绷质量这根弦。 此次培训,省厅国土测绘处、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给予高度重视,邀请业内专家授课,全面讲解质检、新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要求等,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实用性强,旨在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强化全员业务质量意识,树立从业责任意识,扛起质检工作重任,守好测绘成果质量的生命线。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把“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落实到位,打造精品工程,靠质量求生存、谋发展。希望质检工作者勇担职责使命,全面提升测绘成果整体质量水平和测绘地理信息质检业务能力水平,助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 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委托,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对报名参加2024年全省测绘地理信息质检管理人员培训的3028人分五期进行培训。目前质检培训工作全部结束。  
为全面展示我省测绘地理信息最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效能,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及时全面、精准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了2024版《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目录》。目录涵盖测绘基准成果、基础测绘成果、专项测绘成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地图产品五大方面,包含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大地控制网、水准控制网、似大地水准面、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地表形变监测、实景三维山东、水下地形测绘及标准地图等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现向社会进行发布。 登录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http://dnr.shandong.gov.cn/),在“省级网上政务大厅”栏目下点击“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即可查询。(地理信息管理处   国土测绘院  地图院)
2023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十大亮点   (按时间顺序)   01   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2-2025)》,对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建设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与汇集、组织实施等进行说明。11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成功完成首次实景三维相关软件测评并发布测评结果。2023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建设驶入快车道。我国已初步确立以现代测绘基准、实景三维中国、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   02   我国北斗系统、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2023年5月、12月,第56颗、57和58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3颗卫星将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对支撑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和规模应用、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为下一代北斗卫星的设计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11月,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多颗遥感卫星,其中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数量大幅增长,丰富了我国卫星遥感数据产品。3月,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女娲星座”首发4颗SAR卫星成功发射。5月,武汉大学、山东锋士等单位牵头研发的全球首颗Ka频段高分辨率SAR卫星“珞珈二号01星”成功发射。6月,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绵阳星座”“涪城一号”SAR卫星成功发射。7月,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矿大南湖号”SAR卫星成功发射。8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SAR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卫星(应急减灾高轨SAR卫星)成功发射。     03   清理拖欠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账款工作持续开展   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持续开展清理拖欠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继续常态化做好清欠工作,并委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开展监测工作。首次监测填报工作已于2023年7月完成,协会已将监测数据上报自然资源部。自2024年起,每年1月、7月填报2次。除自然资源系统外,协会还开展了各领域拖欠地理信息企业账款情况的调研,并向农业农村部、住建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国资委等提交了调研报告并得到积极反馈。   04   地理信息进一步助推自动驾驶发展   2023年,自然资源部先后发布了《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印发了有关自动驾驶地图安全应用的通知,修订了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审查技术规程,在确保地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全国范围内开放高级辅助驾驶地图普通道路应用,进一步释放地理信息潜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自动驾驶等新业态发展。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以及湖北襄阳、浙江德清、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启动,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自动驾驶技术由测试示范稳步迈向商业化应用。   05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2023年8月,《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10月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以《意见》精神指导和推动产业发展和协会各方面工作。   06   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由自然资源部指导,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在浙江德清成功召开。大会举办了主论坛、颁奖、科技与产业发展沙龙、37场分论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和“测绘地理信息+北斗”之夜等活动。1.2万多名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领域工作者参会观展。   07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11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787亿元,增速达到3.5%,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9.3万家,产业从业人员将近400万人。   08   百强、上市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88.5亿元,同比增长17.5%,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8.7%;71家内地地理信息上市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165.7亿元,同比增长11.4%,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11.1%。2023年,经纬股份、司南导航、禾赛科技、纳睿雷达等企业成功上市;道达天际、星图测控、星图维天信等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百强、上市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重视增强核心竞争力。各企业产品研发活动活跃,发布多项地理信息新产品新技术,软硬件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09   李清泉、童小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院士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针对变形测量面临的“测快、测全、测准”挑战,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等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童小华院士研究领域方向为行星测绘遥感,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 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   10   地理信息产业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2023年,地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不断释放。地理信息产业各界积极探索跨界融合、深度应用、创新发展。5月,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举办的“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成功召开,推动地理信息与各应用领域之间进一步加强跨界交流与协作。协会各工作委员会在各领域不断探索、活动异彩纷呈,各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在成果转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各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在技术与应用创新等方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END  
为更好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2024年1月5日我公司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开设分公司,平阴公司负责人由王树森同志担任。
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  

主营业务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531-85938870 0531-85938870
服务时间:
8:00 - 19: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时代总部基地六区50号楼503室

页面版权所有:千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2020035783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济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