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04
04

04

3
3

3

2
2

2

您的位置:
首页
/
/
/
陈军: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绘人生

陈军: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绘人生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发布时间:2021-03-2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从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从大洋彼岸到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与测绘科学打了半辈子交道。

  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瞄准、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这正是陈军做学问、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2000年,陈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曾寄来一封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今后的科学创新工作,舍我其谁!与有荣焉!”这封信一直被陈军挂在墙上,激励着他在科研创新一线步履不停。

         

做好学问当“顶天立地”

  1976年,是陈军走向测绘科研道路的起点。20岁的他,是安徽省测绘局的一名测绘工人。

  那年11月,陈军在淮北开展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要顶着刺骨寒风,爬到30米高的钢标上进行观测。攀爬之前,他和同事决定去附近的公社小饭店吃碗羊肉馓子,“当时开玩笑说,就算掉下来,也是个‘饱死鬼’啊”。生活的艰辛,打磨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让他渴求知识的心愈加坚定。

  这年年末,陈军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被单位推荐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凭着野外测绘练就的刻苦劲儿,他在大学三年级就完成了主要课程的学习。1979年夏天,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导师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极大地教育和影响着我,引我走上做学问的道路。”后来,当陈军毕业留校,选择当一名教师时,扎根科研、潜心向学的品质也在他和学生之间传承。

  1995年,陈军被抽调至北京参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筹建。临别欢送会上,导师王之卓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个做学问的人,到了北京要坚持搞研究。”这句话,他从未忘记。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陈军常说,科研工作要能够立足于工程项目,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不畏困难地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要争取凝练出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参考。

  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陈军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项目,耗费十余年时间与心血。项目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绘就了基本底图,建成动态更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支撑了城市规划、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应急保障各方面实际应用,改变了我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长期滞后于应用的被动局面。

  长年在测绘科研一线工作,陈军的生活繁忙也简单,“科研”二字几乎可以概括。

  “老师对待科研要求高,激情高,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陈军的博士后张宏伟觉得,当陈军的学生,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能学到真本事。在研讨项目技术方案、会见合作专家等诸多事项间隙,陈军总会一字一句地为学生订正论文,解惑答疑。

  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亚科学院院士……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军科研工作结下的累累硕果。去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军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继续在科研一线,为单位和行业作贡献,更多支持和帮助年轻人”。

       

科学研究要发出“中国声音”

  9月15日,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并向联合国捐赠。该版数据与2000版、2010版数据共同反映20年间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状况,将为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提供支撑,为人类应对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发挥重要作用。

  高光时刻背后,是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默默付出。

  2010年,陈军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项目。

  自接手项目的那一天起,陈军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论是遥感影像获取、处理和地表覆盖信息提取,还是样本验证与分类体系,哪一个不是科研难题?

  “这个项目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整个行业都高度关注,我们没有退路!”他下定决心要拿出让世界信服的产品。

  历时4年多,陈军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套全球200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将全球地表覆盖产品空间分辨率整体提高了10倍。这是我国向联合国提供的首个高科技公共产品。该项目成果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1年~1982年,陈军经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选派,曾赴法国留学。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了解到国际先进的遥感技术,认识到做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研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让世界看到中国。”多年来,陈军在推动中国测绘“走出去”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2012年,陈军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ISPRS),成为该学会百年历史上首位进入执行局和担任主席的中国人 。2019年4月,他负责的项目“基于统计与地理信息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综合评估—中国德清SDGs样本”,被评为联合国首次SDGs杰出优秀实践,全球仅7例。SDGs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简称。这不仅是世界上首次综合利用统计和地理信息,对一个完整行政区域进行的SDGs定量评估与综合分析,它更让世界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成果被授予“地理空间世界卓越奖”。

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

  立足于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陈军将科研创新重点对准自然资源管理前沿。如何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提供支撑,是他聚焦的重点。

  在他看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有三大作用,第一个便是摸清现状。“我们管理山水林田湖草和庞大的国土空间,不可能只依靠人,必须借助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地面调查、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足不出户的管理,例如查清自然资源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等。”他进一步解释。

  “第二个是在摸清现状后,要认知规律,即对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和人地关系开展系统性、整体性认知研究,以揭示自然资源‘格局—过程—服务’的地域分异、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这些都离不开时空大数据和时空分析技术的支撑。陈军举例说,以多类型、多尺度、多时序时空信息为基础,可以计算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异,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第三个作用便是科学管控,也就是开展数据赋能的时空比对、状态诊断及问题研判,支撑国土空间用途的科学管控与自然资源的科学监管。”陈军说。

  今年以来,陈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上。“‘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仍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陈军说,今后,仍需从“卡脖子”技术研究、“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设计两方面做技术融合创新和新技术研发,以研究提出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实现途径与方法,设计提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对此,陈军正带领着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陈军相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大有可为。他表示,下一步,还需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深度系统融合,同时测绘要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通过与人工智能等结合,对现有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进行提升改进,发展和形成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自动化处理与知识化服务,提升全面、高效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陈军:扎根科研一线 书写测绘人生

【概要描述】          从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从大洋彼岸到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与测绘科学打了半辈子交道。

  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瞄准、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这正是陈军做学问、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2000年,陈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曾寄来一封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今后的科学创新工作,舍我其谁!与有荣焉!”这封信一直被陈军挂在墙上,激励着他在科研创新一线步履不停。

         

做好学问当“顶天立地”

  1976年,是陈军走向测绘科研道路的起点。20岁的他,是安徽省测绘局的一名测绘工人。

  那年11月,陈军在淮北开展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要顶着刺骨寒风,爬到30米高的钢标上进行观测。攀爬之前,他和同事决定去附近的公社小饭店吃碗羊肉馓子,“当时开玩笑说,就算掉下来,也是个‘饱死鬼’啊”。生活的艰辛,打磨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让他渴求知识的心愈加坚定。

  这年年末,陈军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被单位推荐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凭着野外测绘练就的刻苦劲儿,他在大学三年级就完成了主要课程的学习。1979年夏天,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导师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极大地教育和影响着我,引我走上做学问的道路。”后来,当陈军毕业留校,选择当一名教师时,扎根科研、潜心向学的品质也在他和学生之间传承。

  1995年,陈军被抽调至北京参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筹建。临别欢送会上,导师王之卓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个做学问的人,到了北京要坚持搞研究。”这句话,他从未忘记。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陈军常说,科研工作要能够立足于工程项目,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不畏困难地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要争取凝练出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参考。

  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陈军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项目,耗费十余年时间与心血。项目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绘就了基本底图,建成动态更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支撑了城市规划、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应急保障各方面实际应用,改变了我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长期滞后于应用的被动局面。

  长年在测绘科研一线工作,陈军的生活繁忙也简单,“科研”二字几乎可以概括。

  “老师对待科研要求高,激情高,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陈军的博士后张宏伟觉得,当陈军的学生,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能学到真本事。在研讨项目技术方案、会见合作专家等诸多事项间隙,陈军总会一字一句地为学生订正论文,解惑答疑。

  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亚科学院院士……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军科研工作结下的累累硕果。去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军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继续在科研一线,为单位和行业作贡献,更多支持和帮助年轻人”。

       

科学研究要发出“中国声音”

  9月15日,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并向联合国捐赠。该版数据与2000版、2010版数据共同反映20年间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状况,将为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提供支撑,为人类应对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发挥重要作用。

  高光时刻背后,是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默默付出。

  2010年,陈军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项目。

  自接手项目的那一天起,陈军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论是遥感影像获取、处理和地表覆盖信息提取,还是样本验证与分类体系,哪一个不是科研难题?

  “这个项目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整个行业都高度关注,我们没有退路!”他下定决心要拿出让世界信服的产品。

  历时4年多,陈军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套全球200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将全球地表覆盖产品空间分辨率整体提高了10倍。这是我国向联合国提供的首个高科技公共产品。该项目成果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1年~1982年,陈军经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选派,曾赴法国留学。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了解到国际先进的遥感技术,认识到做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研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让世界看到中国。”多年来,陈军在推动中国测绘“走出去”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2012年,陈军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ISPRS),成为该学会百年历史上首位进入执行局和担任主席的中国人 。2019年4月,他负责的项目“基于统计与地理信息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综合评估—中国德清SDGs样本”,被评为联合国首次SDGs杰出优秀实践,全球仅7例。SDGs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简称。这不仅是世界上首次综合利用统计和地理信息,对一个完整行政区域进行的SDGs定量评估与综合分析,它更让世界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成果被授予“地理空间世界卓越奖”。

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

  立足于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陈军将科研创新重点对准自然资源管理前沿。如何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提供支撑,是他聚焦的重点。

  在他看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有三大作用,第一个便是摸清现状。“我们管理山水林田湖草和庞大的国土空间,不可能只依靠人,必须借助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地面调查、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足不出户的管理,例如查清自然资源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等。”他进一步解释。

  “第二个是在摸清现状后,要认知规律,即对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和人地关系开展系统性、整体性认知研究,以揭示自然资源‘格局—过程—服务’的地域分异、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这些都离不开时空大数据和时空分析技术的支撑。陈军举例说,以多类型、多尺度、多时序时空信息为基础,可以计算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异,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第三个作用便是科学管控,也就是开展数据赋能的时空比对、状态诊断及问题研判,支撑国土空间用途的科学管控与自然资源的科学监管。”陈军说。

  今年以来,陈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上。“‘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仍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陈军说,今后,仍需从“卡脖子”技术研究、“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设计两方面做技术融合创新和新技术研发,以研究提出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实现途径与方法,设计提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对此,陈军正带领着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陈军相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大有可为。他表示,下一步,还需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深度系统融合,同时测绘要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通过与人工智能等结合,对现有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进行提升改进,发展和形成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自动化处理与知识化服务,提升全面、高效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发布时间:2021-03-23
  • 访问量:0
详情

          从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从大洋彼岸到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与测绘科学打了半辈子交道。

  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地表模型多维动态构模研究……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瞄准、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这正是陈军做学问、搞科研不变的初心。

  2000年,陈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曾寄来一封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今后的科学创新工作,舍我其谁!与有荣焉!”这封信一直被陈军挂在墙上,激励着他在科研创新一线步履不停。

         

做好学问当“顶天立地”

  1976年,是陈军走向测绘科研道路的起点。20岁的他,是安徽省测绘局的一名测绘工人。

  那年11月,陈军在淮北开展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控制,要顶着刺骨寒风,爬到30米高的钢标上进行观测。攀爬之前,他和同事决定去附近的公社小饭店吃碗羊肉馓子,“当时开玩笑说,就算掉下来,也是个‘饱死鬼’啊”。生活的艰辛,打磨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让他渴求知识的心愈加坚定。

  这年年末,陈军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被单位推荐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凭着野外测绘练就的刻苦劲儿,他在大学三年级就完成了主要课程的学习。1979年夏天,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导师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极大地教育和影响着我,引我走上做学问的道路。”后来,当陈军毕业留校,选择当一名教师时,扎根科研、潜心向学的品质也在他和学生之间传承。

  1995年,陈军被抽调至北京参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筹建。临别欢送会上,导师王之卓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个做学问的人,到了北京要坚持搞研究。”这句话,他从未忘记。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陈军常说,科研工作要能够立足于工程项目,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不畏困难地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要争取凝练出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参考。

  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25年,陈军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主持完成的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项目,耗费十余年时间与心血。项目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绘就了基本底图,建成动态更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支撑了城市规划、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应急保障各方面实际应用,改变了我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长期滞后于应用的被动局面。

  长年在测绘科研一线工作,陈军的生活繁忙也简单,“科研”二字几乎可以概括。

  “老师对待科研要求高,激情高,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陈军的博士后张宏伟觉得,当陈军的学生,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能学到真本事。在研讨项目技术方案、会见合作专家等诸多事项间隙,陈军总会一字一句地为学生订正论文,解惑答疑。

  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亚科学院院士……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军科研工作结下的累累硕果。去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军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继续在科研一线,为单位和行业作贡献,更多支持和帮助年轻人”。

       

科学研究要发出“中国声音”

  9月15日,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并向联合国捐赠。该版数据与2000版、2010版数据共同反映20年间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状况,将为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提供支撑,为人类应对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发挥重要作用。

  高光时刻背后,是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默默付出。

  2010年,陈军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项目。

  自接手项目的那一天起,陈军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论是遥感影像获取、处理和地表覆盖信息提取,还是样本验证与分类体系,哪一个不是科研难题?

  “这个项目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整个行业都高度关注,我们没有退路!”他下定决心要拿出让世界信服的产品。

  历时4年多,陈军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套全球200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将全球地表覆盖产品空间分辨率整体提高了10倍。这是我国向联合国提供的首个高科技公共产品。该项目成果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1年~1982年,陈军经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选派,曾赴法国留学。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了解到国际先进的遥感技术,认识到做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研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让世界看到中国。”多年来,陈军在推动中国测绘“走出去”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2012年,陈军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ISPRS),成为该学会百年历史上首位进入执行局和担任主席的中国人 。2019年4月,他负责的项目“基于统计与地理信息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综合评估—中国德清SDGs样本”,被评为联合国首次SDGs杰出优秀实践,全球仅7例。SDGs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简称。这不仅是世界上首次综合利用统计和地理信息,对一个完整行政区域进行的SDGs定量评估与综合分析,它更让世界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成果被授予“地理空间世界卓越奖”。

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

  立足于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陈军将科研创新重点对准自然资源管理前沿。如何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提供支撑,是他聚焦的重点。

  在他看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有三大作用,第一个便是摸清现状。“我们管理山水林田湖草和庞大的国土空间,不可能只依靠人,必须借助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地面调查、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足不出户的管理,例如查清自然资源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等。”他进一步解释。

  “第二个是在摸清现状后,要认知规律,即对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和人地关系开展系统性、整体性认知研究,以揭示自然资源‘格局—过程—服务’的地域分异、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这些都离不开时空大数据和时空分析技术的支撑。陈军举例说,以多类型、多尺度、多时序时空信息为基础,可以计算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异,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第三个作用便是科学管控,也就是开展数据赋能的时空比对、状态诊断及问题研判,支撑国土空间用途的科学管控与自然资源的科学监管。”陈军说。

  今年以来,陈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上。“‘核心要素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仍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陈军说,今后,仍需从“卡脖子”技术研究、“统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设计两方面做技术融合创新和新技术研发,以研究提出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实现途径与方法,设计提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对此,陈军正带领着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陈军相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大有可为。他表示,下一步,还需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深度系统融合,同时测绘要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通过与人工智能等结合,对现有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进行提升改进,发展和形成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自动化处理与知识化服务,提升全面、高效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经企业自愿申报、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推荐、合规性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我公司获评“山东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对我单位过去几年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研发投入的积极肯定。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我单位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的理念,加大科研投入,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4月15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在山东日照市举办2024年全省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检验人员培训班。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一级主任科员任艇、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杨艳萍出席开班仪式,来自济南市(含中央驻济、省直单位)、枣庄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络处)、测绘资质单位、会员单位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检验工作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620余人参加了第一期培训班。 开班式上,任艇代表省厅国土测绘处讲话时强调,一是质检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质量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生命线,质检人员是保障质量的重要力量。在2023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王广华部长向全体测绘工作者提出了“四个为”工作要求。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转型升级,服务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完善时空信息新型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价值,补齐基础数据管理制度政策供给短板,加强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这些都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实现这些目标永远绕不开质量这条生命线。 二是质检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各单位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各级质量监管力度显著加强。但是,产品、成果和服务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上不重视、制度上不落实、能力上有欠缺。特别是近几年测绘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成果形式越来越丰富,比如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等新成果质检标准,都对质检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走好质检之路,需要抓思想、抓落实、抓培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重视了,行动上才会有落实。大家要认真学习关于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争当法律的维护者、质量的坚守者、数据的保护者。要从生产组织上找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抓质量,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同时,还要抓好培训。一方面抓好质检人员的培训,及时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另一方面要抓好生产人员培训。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时刻紧绷质量这根弦。 此次培训,省厅国土测绘处、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给予高度重视,邀请业内专家授课,全面讲解质检、新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要求等,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实用性强,旨在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强化全员业务质量意识,树立从业责任意识,扛起质检工作重任,守好测绘成果质量的生命线。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把“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落实到位,打造精品工程,靠质量求生存、谋发展。希望质检工作者勇担职责使命,全面提升测绘成果整体质量水平和测绘地理信息质检业务能力水平,助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 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委托,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对报名参加2024年全省测绘地理信息质检管理人员培训的3028人分五期进行培训。目前质检培训工作全部结束。  
为全面展示我省测绘地理信息最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效能,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及时全面、精准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了2024版《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目录》。目录涵盖测绘基准成果、基础测绘成果、专项测绘成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地图产品五大方面,包含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大地控制网、水准控制网、似大地水准面、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地表形变监测、实景三维山东、水下地形测绘及标准地图等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现向社会进行发布。 登录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http://dnr.shandong.gov.cn/),在“省级网上政务大厅”栏目下点击“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即可查询。(地理信息管理处   国土测绘院  地图院)
2023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十大亮点   (按时间顺序)   01   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2-2025)》,对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建设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与汇集、组织实施等进行说明。11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成功完成首次实景三维相关软件测评并发布测评结果。2023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建设驶入快车道。我国已初步确立以现代测绘基准、实景三维中国、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   02   我国北斗系统、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2023年5月、12月,第56颗、57和58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3颗卫星将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对支撑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和规模应用、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为下一代北斗卫星的设计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11月,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多颗遥感卫星,其中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数量大幅增长,丰富了我国卫星遥感数据产品。3月,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女娲星座”首发4颗SAR卫星成功发射。5月,武汉大学、山东锋士等单位牵头研发的全球首颗Ka频段高分辨率SAR卫星“珞珈二号01星”成功发射。6月,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绵阳星座”“涪城一号”SAR卫星成功发射。7月,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矿大南湖号”SAR卫星成功发射。8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SAR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卫星(应急减灾高轨SAR卫星)成功发射。     03   清理拖欠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账款工作持续开展   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持续开展清理拖欠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继续常态化做好清欠工作,并委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开展监测工作。首次监测填报工作已于2023年7月完成,协会已将监测数据上报自然资源部。自2024年起,每年1月、7月填报2次。除自然资源系统外,协会还开展了各领域拖欠地理信息企业账款情况的调研,并向农业农村部、住建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国资委等提交了调研报告并得到积极反馈。   04   地理信息进一步助推自动驾驶发展   2023年,自然资源部先后发布了《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印发了有关自动驾驶地图安全应用的通知,修订了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审查技术规程,在确保地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全国范围内开放高级辅助驾驶地图普通道路应用,进一步释放地理信息潜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自动驾驶等新业态发展。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以及湖北襄阳、浙江德清、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启动,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自动驾驶技术由测试示范稳步迈向商业化应用。   05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2023年8月,《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10月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以《意见》精神指导和推动产业发展和协会各方面工作。   06   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由自然资源部指导,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在浙江德清成功召开。大会举办了主论坛、颁奖、科技与产业发展沙龙、37场分论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和“测绘地理信息+北斗”之夜等活动。1.2万多名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领域工作者参会观展。   07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11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787亿元,增速达到3.5%,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9.3万家,产业从业人员将近400万人。   08   百强、上市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88.5亿元,同比增长17.5%,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8.7%;71家内地地理信息上市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165.7亿元,同比增长11.4%,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11.1%。2023年,经纬股份、司南导航、禾赛科技、纳睿雷达等企业成功上市;道达天际、星图测控、星图维天信等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百强、上市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重视增强核心竞争力。各企业产品研发活动活跃,发布多项地理信息新产品新技术,软硬件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09   李清泉、童小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院士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针对变形测量面临的“测快、测全、测准”挑战,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等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童小华院士研究领域方向为行星测绘遥感,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 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   10   地理信息产业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2023年,地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不断释放。地理信息产业各界积极探索跨界融合、深度应用、创新发展。5月,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举办的“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成功召开,推动地理信息与各应用领域之间进一步加强跨界交流与协作。协会各工作委员会在各领域不断探索、活动异彩纷呈,各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在成果转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各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在技术与应用创新等方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END  
为更好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2024年1月5日我公司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开设分公司,平阴公司负责人由王树森同志担任。
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  

主营业务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531-85938870 0531-85938870
服务时间:
8:00 - 19: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时代总部基地六区50号楼503室

页面版权所有:千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2020035783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济南二分